前提:不可能不出席爺爺的66歲大壽的切蛋糕時刻
(也就是說沒有那個guts敢說因為不乖不爽就不出席生日)
情況:小孩興奮過度跑來跑去不乖乖配合換衣服
他說:「如果你再亂動,我們就不去阿公家了!」
我說:「如果你冷靜躺好等待,我們才去阿公家。」
很相似的句子,卻有全然不同的涵義!
他說:「如果你再亂動,我們就不去阿公家了!」
「再亂動」→ 強化負面行為
「不去阿公家」→ 提出讓孩子升高焦慮的事情
可能的結果→乖乖配合開心出門機率五十趴,哭哭孫子崩潰阿公傻眼機率五十趴
我說:「如果你冷靜躺好,我們才去阿公家。」
「冷靜躺好」→ 強化正面行為
「才去阿公家」→ 提出讓孩子期待和喜歡的事情
可能的結果→很快地就馬上配合立刻出門,要等到做到了才出門可能延遲幾分鐘
讀過心理學的人們一定知道,
連沒讀過的老阿媽都知道的普里馬克原則(又稱老祖母法則),
將不喜歡的活動與較喜歡的活動相連結,來強化個體從事不喜歡活動的意願。
也就是,針對孩子所喜愛的事物,投其所好,作為激勵他們向上的原動力!
例如:當你乖乖把功課寫完,你就可以出去玩。
重點在於「激勵」!用正面的方式激勵小孩。
很想問,
有沒有爸爸都喜歡用恐嚇的方式教小孩的八卦?
然後再來說我教他都很有效啊!我弄他都很簡單又快速啊!不像你blah,blah,blah~
廢話!恐嚇當然有效!不然那些恐嚇取財的歹徒怎麼能拿得到錢?
再說,你恐嚇慣了,換我要來激勵他,你覺得激勵得起來嗎?
你覺得恐嚇別人把錢交出來比較快?還是鼓勵大家捐錢勸募活動比較快?
很想大叫:
教育是激勵,而不是恐嚇!!
教育之所以困難就在於,
是要讓孩子信服,而不是懼怕!
正面教育,很難嗎?
這就是歧見所在。